樱桃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新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菜市场 [复制链接]

1#

城市的美好生活并非只有高楼大厦,熙来攘往的菜市场、市井深处的烟火气,同样是城市美好生活的象征。菜市场不仅仅作为蔬菜销售的终端、消费者选择购买蔬菜的场所,同时也是体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。“我们需要怎样的菜市场”成为了一个反映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。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,人口越来越向市域聚集,对市域菜市场的多样性、安全性和风险防控提出更高需求。民生无小事,我们需要的菜市场要既能充分发挥蔬菜流通的功能,又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,同时也应是衡量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指示器。

0

1

我国菜市场的变迁

新中国成立以来,我国的菜市场经历了国营商业公司与供销社、农贸市场、超市模式、电商模式等阶段,菜市场的变化是了解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、从短缺社会向丰裕社会、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的窗口。

国营商业公司与供销社。在人均收入水平还很低的计划经济时代,我国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来控制消费、提高储蓄,在流通领域对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,支撑了物质资本的快速增长。此时,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社作为菜市场主体,主要承担商品的分销职能,以满足消费者对农副产品的基本需求,但由于价格管制造成名义价格与实际价格分离,从而产生了生产与消费的脱节。

农贸市场。农贸市场产生于改革开放之后。*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促进了农副产品供给的增加,这为农产品流通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奠定了基础。到年,统购统销的农产品流通体制被取消,农贸市场逐渐取代国营商业公司和合作社,成为农副产品流通的主体。农贸市场运用价格机制调节供需,赋予了消费者自由选择的权利。农贸市场是城市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促进农民增收、改善城镇居民的菜篮子上,农贸市场的蔬菜具有新鲜度高、种类齐全、价格便宜等特征。然而形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贸市场只能满足当时的需求,并没有长远规划。随着城镇化的发展,农贸市场已无法满足当前人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,基础设施落后,脏乱差现象较为普遍。农贸市场的主体多是个体小农户,由于销售主体的分散性,如有自产自销的农民以及流动商贩,也有稳定摊位的个体商贩,各个销售者自行进货,进货渠道广且杂,出售的产品无法追溯来源,很难进行标准化检测,出现质量问题难以追究责任,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贸市场管理难度大,存在购物环境差、卫生安全无保障、商品一般无法追溯等弊端。

生鲜超市。20世纪90年代之后,中国逐渐从物资短缺进入丰裕社会,消费者的预算约束和流动性约束得到不断放松,社会阶层间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拉大,导致对菜市场的环境和品质的需求出现分化。为了满足较高社会阶层对生鲜产品购买环境、品种以及质量安全的需求,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超市零售业态被引入中国。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城市农贸市场改建成超市,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”。“农改超”的热潮带动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向标准化方向转变。与农贸市场相比,生鲜超市模式有助于带动农产品产业化发展,且生鲜超市的卫生安全性较高、服务水平较好、购物环境舒适、结算方式灵活便捷,产品具有一定的可追溯性等。然而超市也存在劣势,如生鲜超市对于冷链和物流供应链的要求高,冷链断链直接影响商品的品质;生鲜超市的价格一般会高于农贸市场,蔬菜的新鲜度也逊色于农贸市场。

生鲜电商。随着我国互联网覆盖率的提升以及电子商务和物流业的普及,电商参与农产品流通受到广泛重视。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“支持电商、物流、商贸、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”。推动了农产品线上营销与线下流通的融合发展。生鲜电商包括网上生鲜店,如京东生鲜、天猫生鲜等,也包括依附于超市的线上购买,如物美和苏宁,以及依附于生产基地的同城配送等,除此以外还有基于手机移动终端的社区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