樱桃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宋词中樱桃意象的探讨及其相关文化现象分析 [复制链接]

1#
北京哪个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 https://wapjbk.39.net/yiyuanzaixian/bjzkbdfyy/ffxbdf/

樱桃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意象,意蕴丰富,但目前尚无系统的总结或阶段分析。因此,本文以对全宋词的检索归纳为依据,从樱桃意象这一诗学概念出发,对该类词做了情感分类和常见搭配整理,并粗略纵观了樱桃在宋人文化生活中的角色。

樱桃不论是在宋人的词作创作中还是广义的文化生活里,都是重要的一环,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。

一、意向阐释与出发点

1.宋词中出现的樱桃定义

现有的栽种樱桃可以分为四类:中国樱桃、欧洲甜樱桃、欧洲酸樱桃和毛樱桃。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是中国樱桃,俗称“小樱桃”。现今常提到的车厘子是在19世纪70年代左右传入的欧洲甜樱桃,相比中国樱桃,更为个大皮厚,易于保存运输。

湖北江陵战国古墓遗迹中出土的樱桃种子已证实,樱桃在我国已经有至年的种植历史。中国樱桃第一次被正式记载是在《吴普本草》,由于果形似桃,而圆如璎珠,所以通常称之为“樱桃”,古名又称莺桃、含桃等等。

在古时候,樱桃由于其难以栽种,不易保存,一度十分珍贵,只有贵族阶级才可以享用,甚至被作为一种“贡果”进献给朝廷。一直到了唐宋时期,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,加之黄河流域的气候、水土、植被条件发生改变,樱桃才开始慢慢成为平民百姓也可以消费的水果。

2.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意义

根据全宋词在线检索樱桃及其别称,其在2万多首宋词中共出现了64次,且体现出不少共通的意象。

例如被广泛运用于表达春景易逝的感伤,“樱桃落尽春归去”“落尽樱桃春去后”等等;再如常用于描写女子朱唇艳丽清新,诸如“唇注樱桃,腰欺杨柳”“樱桃半点红”一类。

樱桃是可以归纳出一些共同的心理认知和固有文化形象的。但相比其他植物而言,对樱桃的研究并不多。

并且由于樱花、车厘子等的影响,许多中国人把樱桃当做一个后来引入的作物,忽视了它实则是中国古典文学,乃至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在它身上同样也反映了中国人共同的精神意趣和情感寄托。

二、情感解读

在64首宋词中,笔者将诗词表达的情感大致分为以下五种,并对其成因做出解释。

1.伤春感怀,春愁难挨

这类诗多是触景伤情,哀叹春光,借樱桃来表示春日之愁。这类诗共有22首词,即近三分之一的诗词都是在抒发春愁,在樱桃诗词中占比最高。

有的开篇起首,如《临江乡》“樱桃结子春归尽”;也有做尾留白,如,《柳梢青》“只有南园,一番风雨,过了樱桃”;用在诗词中间的也不少,《菩萨蛮》“青梅老尽樱桃熟”就是如此构局。

选择樱桃作为春愁的凝结,原因可能归结于樱桃在古时有“早春第一果”的称誉。

樱桃种植多在春季萌芽前,一般在五月到六月中旬成熟,而六月下旬就会基本结束生长周期。其时间跨度恰好覆盖了整个春天:当樱桃开花时,正是早春时节;当樱桃结果时,恰是春日正盛;到春季将逝时,樱桃也结子而落。

因此,樱桃无疑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春日植物,与春季同生同逝,自然勾起诗人的春愁。

2.感时伤逝,时光难再

这类词一般是由樱桃勾起回忆,或追忆五陵年少,或哀叹风流难再。在樱桃词中大约有11首。例如《采桑子》“樱桃谢了梨花发,红白相催。……人生乐事知多少,且酌金杯”,《瑞鹤仙》“樱桃在,梦难觅”等,都是感慨逝者如斯、人生易老的作品。

面对逝去的时光,有些词作举酒放歌,求一个及时行乐;有些词作则是不展愁容,悲一声半生蹉跎。

在这类诗中,樱桃多象征着美好时光,是作者追忆往昔时光的一抹明媚的红色。它可代表春天,遥记当年“方樱桃弄色”;它可联系翩翩少年,正是“樱桃渐熟时”;

它亦是一种不凋谢的红,当作者已是苍颜白发,看见樱桃依旧红艳如昨,明晃晃地提醒作者过往时光曾是多么的明光烁亮,又是多么难以挽回!这如何不引来一声长叹!

3.热闹盛大,华美繁盛

这类词一共有17首,其中有一部分是出于歌颂朝廷圣明之用。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黄庭坚的《贺圣朝》,以“樱桃荣宴玉墀游,领群仙行缀”一句歌颂人才济济的盛况,被誉为是该词牌下的范例。

另外一部分则与朝堂歌功颂德无关,只是单纯地描写繁盛景象或是用来贺寿应酬,例如,欧阳修的《渔家傲》“樱桃色照银盘溜”,晏殊的《玉堂春·帝城春暖》“女伴相携、共绕林间路,折得樱桃插鬓红”等等,都是抒发作者的喜溢眉梢,悦目娱心,诗歌中往往涂歌里,歌舞升平。

樱桃出现于盛景中,可能是因为它自古以来便作为一种礼制用果。《礼记·月令》里描写为“羞以含桃,先荐庙宇”,到了汉朝进一步完善礼仪制度。

由于樱桃“先百果而熟”的生长习性,又有正红朱色,但难以储存、不易栽种等特性,樱桃在传统文化中地位十分不凡,是一种秩序礼仪的象征,展现身份的尊贵,品味富庶的愉悦。所以我们在抒发怡情悦兴的诗作中,常见樱桃的身影就很正常了。

4.故乡迢迢,故人遥遥

樱桃词中亦有借樱桃抒发流落异乡、思恋故友,亦或亡国悲痛的诗17首。

这类诗中最著名的就是蒋捷的《一剪梅》:“流光容易把人抛,红了樱桃,绿了芭蕉。”这首词是在南宋灭亡后,诗人颠沛辗转姑苏一带时所写,借以春景凋落,诗人不仅感怀亡国之恨,亦悲哀于流落之身。

该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,前一句“流光容易把人抛”是虚写,后句“红了樱桃,绿了芭蕉”,便是化虚为实,做了解答。樱桃已落红,芭蕉染新绿,春走夏来,故园不再。

除此之外,《永遇乐》“含桃红小,香芹翠软,惆怅宜城山色”,《醉落魄》“归时想是樱桃熟。不道秋千,谁伴那人赋”等,都借樱桃将浓郁的思乡怀人之情凝于纸上。

5.闲适自得,怡然自乐

这类诗在樱桃诗中并不算多,只有5首,且多为陈克一人所写,多是描写悠闲自乐的生活琐事,如《豆叶黄·忆王孙》:“午醉醒来一面风。绿匆匆,几颗樱桃叶底红。”

其词主要承接“花间派”之风,词风“婉雅闲丽”,樱桃在他笔下,多只作为一种富贵之家的庭院观赏植物。在一片郁郁春色中,樱桃似颗颗红珠,生机勃发,画面感极强。

三、常见搭配

有一些字眼或意象经常会与樱桃搭配在一起出现。经查阅后,这并非宋词中的特例,而是广泛出现于描写樱桃的诗句里,可以视作共通的审美意趣。

1.“樱桃”和“破”

在有关樱桃的64首宋词中,有五首词作都选择了将“樱桃”和“破”搭配在一起,这是动词中搭配频率最高的一个字。所谓“樱桃破”,和以樱桃暗指女子嘴唇密切相关。

词牌名点绛唇,又叫点樱桃,就是拿樱桃比嘴唇。而樱桃破就是说女子张口,等于樱桃“破”开来。然而,“樱桃破”却带着些悲叹的味道。

在描写女子唇齿时,有不少都是以愉快的笔调,力刻美人容貌,如温庭筠《少年游》:“风流妙舞,樱桃清唱,依约驻行云。”但用上“樱桃破”时,尽管也是在指代美人开口歌唱,但作品风格常常是有些低沉怅惘。

“樱桃破”的组合多用在情绪稍显低沉的诗作里。并非只有宋词如是体现,清代程颂万《虞美人》、唐代韩渥的《裊娜》、白居易的《杨柳枝二十韵》都是如此,既提到了“樱桃破”,又出现了“断肠诗”“暗断肠”“断人魂”这样的字眼。

依稀昨日美人朱唇轻启,而今已今非昔比,何尝不是樱桃破,愁肠断!为什么选用“破”字,可能和樱桃本身的特点有很大关系。

中国樱桃的一大特点就是生长周期短而皮薄娇嫩,不要说长途运输,就连下雨都有可能淋破它的表皮。另外,樱桃也非常容易被鸟啄食,只需尖喙轻轻一下便会残破。

因此,樱桃无疑是非常脆弱娇贵的,而美人也是如此,虽是纤细动人,却难抵外力摧残。中国人讲求圆满,樱桃能饱满圆润为最好。

当樱桃破开,圆满也随之破裂。诗人当年意气风发,赴宴酣饮,赏美人歌舞,可隔了多少年的光阴再看,花容不再,往事如梦,歌女朱唇开合之间,可不正是破了一颗完整的樱桃,破了一曲不再来的时光。因此,唯有“破”字,最是惊心。

2.色彩上的红配绿

红与绿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植物色彩搭配。樱桃之红较其他植物,更是明艳润亮,辛弃疾就用“点火樱桃”来比喻其动人色泽。同时,樱桃又因结子时小而多,往往一片红海一树绿,无边烂漫,红绿对比下带来极佳的视觉享受。

据统计,樱桃词中一共有16首词都有该类色彩搭配,大约占总量的四分之一,占比可谓十分庞大,且表达情感丰富多样,不拘一类。

常与樱桃一同出现的意象是杨柳,有“寂寞园林,柳老樱桃过”“桃叶桃根浑未觉,樱桃杨柳成轻负”等等。杨柳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,又早于其他树木在春天发芽,因而被认为是春的使者。

这和樱桃“早春第一果”的美名是相类似的。因此,当樱桃和杨柳一起出现时,多感慨春景易逝,时过境迁。

另一个一同出现的是竹笋。宋代学者吴曾在《能改斋漫录·方物》提及《湖南食含桃》中一首诗:“‘苦笋恐难同象匕,酪浆无复莹蠙蛛。’自注云:‘秦中谓三月为樱笋时’。”

成语“樱笋之时”便是指樱桃竹笋一起上市的初春,背后原因也是同柳树类似,都是早春的初景格外勾人春愁。

但是有所不同的是,笋也常常用来指代美人细指,和樱桃一样用做描摹女性容貌的生动比喻,如“轻吹处、樱桃的的,闲拈处、笋指纤纤”,美人就在诗人的笔下与这些初春的意象紧紧联系。

3.色彩上的红配白

“红白喜事”这个词出自清代杨静亭《都门杂咏·时尚门·知单》一诗:“最怕人情红白事,知单一到便为难。”

中国人传统观念里便崇红忌白。红色象征着不息之火,有着不可预知的力量,对人们来说是一种安全感,吉祥而喜庆;而受原始社会的祭祀或者巫术活动的影响,白色常常被用在祭祀中,在我国传统文化语境中,白色被演绎成“一种无声的符号”,代表着圣洁、灵异等等。

当红与白相配,可以说是一种大雅大俗的冲撞,极富色彩感染力。樱桃果实红艳光亮,也自然引起文人找寻自然界中的白色来相配。这样的词大约有11首,几乎占樱桃词总量的六分之一。

例如辛弃疾《满江红》“点火樱桃,照一架,荼蘼如雪”、黄机《水龙吟》“恨荼蘼吹尽,樱桃过了,便只恁、成孤负”等等,都具有强烈色彩对比,亦雅亦俗。

除了和同为植物的荼蘼、梨花一齐出现,天气和器具也是创作的来源。如史浩《青玉案》“雪中把酒、美人频为、浅破樱桃颗”,就是在风雪中点出美人红唇;欧阳修“樱桃色照银盘溜”则描写了用银质器具呈上的艳红樱桃。

作为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趣,红白两色的相映成趣必是樱桃诗中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四、结语

笔者先前对青年一代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中樱桃的印象做了相关调查。受访人群中多数的第一反应是把樱桃当做舶来品,而非中国古已有之的植物,并且把现在市面上多见的车厘子和中国樱桃混为一谈。

实际上,樱桃一直是古典意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仅从宋词上来看,樱桃就已经表达了许多复杂的情感含蕴,自古以来就在文化生活中担当着重要角色,是中国人生活中一抹灵动鲜活的红色,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高的精神享受和审美体验,是中国传统审美的一个侧面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